保持動力、克服新年焦慮的3種方式—《只工作、不上班的自主人生》讀後心得(中)

前言

今年的願景與目標,你完成了多少呢?

市面上有關自我成長與生產力的書籍很多,但能做出實際行動、帶來改變的人卻很少。

是因為目標設定錯誤了嗎?還是這些書籍描述的內容太過空泛不夠具體?

這些原因或許都有參與其中。

但我認為,最主要還是因為在過程中缺乏動力。

人人都有設定目標與熱情投入的經驗、但能持之以恆並達成滿足的結果卻是很罕見的,

瓦基是如何維持熱情、落實心中的藍圖、實踐想法

這本書的前半段在說什麼?到底誰是瓦基?

前一部份我們提到關於《只工作、不上班的自主人生》這本書的整體評價與「如何開始」打造夢幻工作的旅程,如果你好奇這些內容,邀請你先閱覽上半部分

只工作,不上班的自主人生

所有你被灌過的雞湯的原型?

講到保持動力,讓我先說個故事:

很久、很久以前,在遙遠的希臘賽普勒斯城邦,有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塑家,他的雕刻栩栩如生,連神明都為之讚揚。

雕塑家崇拜著愛神阿芙蘿黛蒂,為了榮耀祂,他決定親手雕刻一件愛神的塑像。

他在這件作品的投入是如此之深、讓他過去的雕塑都彷彿成為路邊的石頭。

阿芙蘿黛蒂的形貌逐漸從象牙中顯露型態、肌膚的觸感與髮絲的紋路都比真人更顯完美,

隨著作品逐漸完成,眾人驚嘆、崇拜,彷彿神性的光輝都要從雕塑家的作坊滿溢而出;

而雕塑家本人看著他的所作之物,竟無可自拔地愛上了它,但可悲的是,象牙仍然是象牙,雕塑家只能日夜陪伴著、等待著,茶不思飯不想,對他的作品傾訴愛語與思念。

塑像的美也驚動到愛神本人。祂從作品中感受到雕塑家的心意,因而同情起他。

於是愛神將生命力注入塑像之中,讓「她」活了過來、而且微笑著,眼中充滿了對雕塑家的愛意。

牽著愛人的手,一切都宛若雕塑家所想的成真了。

比馬龍與他的雕塑

雕塑家的名字是比馬龍,這個故事的寓意在於「心想事成」,也就是當一個人投入足夠的信念之後,就會得到所想要的。

這個心理現象也被稱作比馬龍效應(Pygmalion effect)、吸引力法則或自我實現預言,這樣的概念被廣泛應用在教育、心理與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。

據我所知,這樣的概念也被用在少年漫畫的敘事結構中,比如七龍珠與海賊王。

這些科學家不是去研究這個神話故事的真偽,而是利用觀察與實驗發現,在能力與外在條件相當時,當一個人有巨大的信念或心理動機去實踐一項任務時,通常成功機率也會比較高;同樣的,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信念也會影響一個人,導致其表現失常。

而「信念」並不只是讓我們的心情變好、意志力更強或讓賽亞人變身,事實上腦內的認知可以影響實際生理狀況,我們的決策與整體表現都會受到影響。


幸運、恩典還是命運?

再舉一個自己的例子。

過去在教會小組中,我們會彼此分享最近一周發生的「恩典」。

任何值得喜悅的事情,比如加薪、升遷、收到他人幫助或像極其幸運找到停車格這樣的小事,都會充滿喜悅分享出來、以彰顯上帝的榮耀。

在信仰當中,似乎越是倚靠上帝,越能珍惜身邊的事物,用不同的視角去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,也就能憑著信心、以正向的心態迎接生命的流變與苦難。

我認為這是很行得通的,只不過那必須要先將信念植入內心底層。而且在希伯來文中,「信心」與「忠心」是同一個字,也就是說相信不是一時的、而是永恆進行式(這實在非常嚴苛,但這就是永存者的標準)。

虛無主義者可能會將幸運視作機率的一部分,但信仰者可能會賦予同一事件強烈的內在意義。

他會將這些定義延展到生命中其他的部分,並且不斷反芻思考苦難與試煉的意義;他不會被動盼望著神恩救贖,而是主動詮釋、為事件賦予神性,把虛無的機率轉化為命運。

除了信仰以外,

如果想要對自己立下的誓言保持熱情與不懈的鬥志,那就要先了解「信念」是從何而來?


什麼是自我決定論?保持動力的三種要素

所謂自我決定論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)是有關於人類個性與動機的理論,被應用於社會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領域。

為什麼人能如此投入與執著於一件事情上呢?

依照自我決定論的架構,除了外在的名望、金錢等誘因之外,我們內心的動機、各種自我強化的信念或需求更有主導作用,而這些信念就是:

自主性(Autonomy),也就是對一個目標是否擁有發自內心的選擇權。

勝任感(Competence),也就是對於完成目標所應具備能力的自我認知。

關聯性(Relatedness),這個目標是否與自我與他人產生聯繫。


一、自主性—找回人生主導權

能夠瞻前顧後又把握當下的人,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駕駛;總是顧此失彼只願活在當下的人,是任由人生迷航的乘客。

瓦基

瓦基指出,當一個人說他「活在當下」,內心存有的價值觀可能南轅北轍。

一種人是準備萬全,已然盡力所以隨遇而安;另一種人是放棄人生的主導權,隨波逐流,也只能接受現況。

活在當下是能夠自我覺知並下心中罣礙,那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心理狀態。不管是對自己人生的控制狂或放棄一切躺平的人來說都不容易。

快樂就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缺的狀態。當你什麼都不缺,你的心智也跟著放空,不會一下子跑到過去後悔沒做的事,一下子又跑向未來,計畫還沒發生的事。 當你的心智放空,你的內在就能得到平靜。當內在平靜,你就會覺得滿足,感到快樂。

Naval Ravikant

但我想無論哪一種人,哪一種態度,活在當下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真實坦然,才能對自己、對這個世界沒有怨懟。

這可能也是瓦基想表達的。盡心盡力去活、去嘗試、去挑戰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的人,遺憾會少一點、能坦然一點。

相對的,另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,被迫所謂活在當下且躺平,將難成為塵俗間的隱士,而是在自怨自艾中虛假的活著。

他們其實沒有「活在當下」,只是活在藉口之中,說:「那就這樣吧,誰叫老天只給我這條路可以走?」


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

還記得小時候知道有關自由的一段描述: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前提

且不講其他人的自由,自己的自由也會因為看似無限多的選擇而遭到限制。

比如說吃到飽餐廳看似擁有選擇的自由,其實每一樣吃到嘴裡的食物都是放棄了品嘗其他食物的空間。如果執著只吃最貴的食物、要把付出的成本吃回來,結果只會吃到膩、吃的不健康也不平衡,降低一頓美食的質感。

再比如說演算法的推播內容,看似都是我們最感興趣的、怎麼看都看不完、直接推送到眼前。

但消耗了時間觀看、最後能記得的有用資訊卻少之又少。

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在現實世界,無論何種形式的自由都是有代價的,這就是機會成本。

但是,自律不會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嗎?

我認為,自律的人已經釐清生命中最重要的事,並且做出了選擇、排出順序。除了那些最重要的事情,其他的事情可以延後或拒絕。

所以他們把社群媒體推播刪除、拒絕了朋友續攤的邀請、在冷冽的清晨起床只為了跟自己獨處。

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?如果隨心所欲地活著,又有什麼代價?當真能「隨心所欲」嗎?

我就是個容易焦慮的人,追求完美的同時,又很容易放棄做一件事情。

是不是過度的自律給我帶來壓力、所以限制了自由?

但如果跳出一個更大的範疇去看,其實我並不自律。

因為自律至少要在長時間維持一致性,而我的自律更像是在短期內逼迫自己去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,所以容易放棄。

因此我很嚮往真正的自律。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,我需要深刻取捨任務排序、鬆綁自己的計劃,關注身心靈健康,讓自由滲透進入生活,才能走的穩健自在。


找回自主性的實際方法

瓦基舉例,利用晨間習慣與筆記系統,幫助自己確認目標、養成好習慣,經自律達到自由。

如同前文中提到的,瓦基就把他每周一篇閱讀心得分享視為最重要的關鍵任務,而他模仿的對象,則是全球知名暢銷書《原子習慣》作者詹姆斯.克利爾(James Clear)。

你採取的每一個行動,都是對你希望成為的那個人投票。隨著票數的累積,你新身分的證明也會隨之增加。

不管是晨間習慣—將一天最精華的獨處時間拿來作生命中最重要卻被拖延的事、留給自己獨自思考的寶貴時間,或是找到一種筆記系統—不管是紙筆或數位系統,只要能夠有效率的承載、紀錄生命中所看重的目標,方便自己回饋檢視,就都是好方法。

重要的不是工具,而是系統。

利用筆記系統保持動力

二、勝任感—學習是一種超能力

對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之明、清楚知道邊界在哪裡、並且渴求著突破邊界,這本身就非常鼓舞人心,我想這是學習的樂趣來源。

而且,瓦基還提到學習並不需要特殊理由,他舉出四種學習迷思:

  • 天賦和智力不是必要條件

我的個人經驗和《恆毅力》這本書中也都指出,聰明與否不是學習的重點

  • 特定的方式不是必要條件

沒有必定學會特定的學習法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

  • 特定的動機不是必要條件

學習本身就是快樂而且值得去做的事

  • 學習的時間不是必要條件

學習不是線性的

人生遠看就像一場馬拉松,需要持之以恆;近看則像是高強度的間歇訓練,是由無數個衝刺、休息、衝刺、休息的循環組成。

瓦基

學習的必要條件是從自己出發、不怕失敗、持之以恆、分享出來

瓦基並沒有明確在書中講述學習的必要條件,從他話語的脈絡來看,學習最終會等於「自學」,是專屬自我的,因此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合適的條件皆不相同,甚至會因情況而改變。

他以自己學習寫作為範例歸納出五大步驟:

  1. 找到自己認可的價值
  2. 設定明確的目標
  3. 從模仿和回饋中成長
  4. 教導別人加深記憶
  5. 與自己產生連結

我想學習的必要條件是從自己出發、不怕失敗、持之以恆、分享出來。

因為學習是一種習慣。


從分享與教學中學習,事半功倍

使用費曼學習法,就是用小學生都可以聽懂的語言去解釋一件事情,迫使自己更深刻理解這個概念。如果解釋不清楚,就換個方法再解釋一次。

當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語言,用最少的文字解釋一個概念,也就真的掌握了這項知識。

而且在分享的過程中,為了真正提供幫助而不是孤芳自賞,就一定要克服完美主義,而完美主義的剋星正是實用性。

只有實際分享、取得回饋、重複驗證留下事實與有用的部分,才是「確認有效」的學習。


最傻也最重要,持之以恆

對強度(Intensity)的追求,是期待曇花一現的亮麗,是來自外在的讚賞和肯定;對一致性(Consistency)的追求,是期待緩慢累積的成果,是來自內在的承諾和堅信。

瓦基

保證讓一個人過上悲慘生活的藥方之一:要反覆無常,不要虔誠的做你正在做的事。

查理.蒙格(Charles Munger)

當一個可靠的人吧。

說到做到、守信用,比幹一票大事重要的多。

有一致性才能累積經驗與信譽、達成長期目標,並擁有抗風險能力。

雖然現今的工作型態傾向衝刺與休息循環,但不代表就喪失了一致性,反而保持可靠越加困難與重要。

這並不衝突。

因為不適用的是「工作型態」,而不是「人生態度」。

網路時代下工作型態可以彈性化、碎片化、遠距化,所以沒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或空間場域,也沒有必然的企業忠誠,更多的是個人品牌經營,但這不代表做人可以不守信用。

就算工時不穩定,也不代表生活要不穩定。

比如遠距工作者其實需要很大的自律跟規劃,因為遠距工作的場域時間並不固定。這樣看來,維持一致性、對自己跟周邊的人負責,仍然比單純追求「強度」實際且有意義的多。


三、關聯性—離開自我的孤島

我在上一篇文章將瓦基的這本書與「英雄旅程」做類比,最重要的體悟是:改變與回歸

就算我們做出改變了,勇敢踏上旅程,如果沒有將所學帶回、影響自己與身邊的人,應用在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上,那也會喪失意義。

所以為了長期維持內在動力,除了從自己出發、培養學習習慣,還要建立與他人的連結。


服務他人是否會喪失自我?

重視那些我們「做自己」時,自然而然靠近我們的人;而不是服務那些我們必須「改變自己」,才能討好的人。

瓦基

看到瓦基這麼說,我由衷感到鬆一口氣,

因為像我這樣的內向型人格,對於社交有種根深蒂固的焦慮,如果還要花費時間去建構受迫的、非發自內心的關係,那也太無趣了。

不需要改變自己去迎合別人,那樣是很沒有效率的。

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,對他人提供價值,自然就會吸引志同道合的人。

如何讓自己身邊圍繞著成功人士? 找出自己擅長的事,或了解身邊的人需要什麼,然後用它來幫助人,貢獻你的價值,不計得失,不求回報。所有遇見,始於緣分,皆有因果。時間久了,你就會吸引到你想投射的人事物。但不要計時,不然你會失去耐心。

Naval Ravikant

如果將自己商品化就是學會做自己、找到獨特知識、並且利用槓桿使其規模化,那這個過程中幫助我的、或我幫助的人,就會成為我的人脈。

我越專心做自己,不計代價地分享自己所擁有的,篩選跟累積人脈就越有效率,而不是在不重要的事務上跟不重要的人為伍。


臨終之前我們可以帶走什麼?

「成就」彰顯的是能力證明;「關係」展現的是人生的意義。

瓦基

有多少人臨終時會後悔自己沒有多花點時間在辦公室或電視機前面?答案是:一個也沒有!他們只會想到自己心愛的人、自己的家人以及自己服務過的人。

史蒂芬.柯維(Stephen Covey)

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,與幸福有最大正相關的不是銀行帳戶的數字,而是與身邊的人的關係。

這件事情如此明顯,但又這麼容易被忽視。


什麼是成功?什麼是幸福?

問題在於,現代的文化告訴我們:「早一點上班,晚一點下班,要有效率一點,暫時忍受犧牲。」但事實上,一個人想獲得心靈的平衡與平靜,靠的並不是這些,而是必須能夠認清自己最重視的是什麼,然後專注而誠懇的朝目標邁進。

史蒂芬.柯維(Stephen Covey)

成功或幸福與否難以衡量,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脈絡下有不同的定義。

為了販售商品或影響意識形態,社會傾向鼓勵我們選擇用外在看的到的條件去判斷是否成功。

文憑、銀行存款、頭銜名稱,所有的可估價的物質、可見的外貌、可精算的數字,好像有了這些一個人就會比較自信、快樂,人生好像就會有意義。

我試著用兩種方式來推估自己對上述問題的答案:

  1. 臨死之際,你會想在葬禮上聽到什麼?
  2. 倒過來想,如何才能讓人徹底失敗、悲慘的活著?

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呢?

我認為幸福才是最終答案,而他的構成要件是:健康、無條件的自我價值感(自尊)、與他人的關係。

所以我希望我的墓誌銘上寫下:「這裡埋葬一位真誠、勇於冒險與分享,溫柔的智者。」

要讓自己悲慘,最快的方法就是任何形式的成癮。


後記

有個關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軼聞是說,當米開朗基羅(Michelangelo)從一塊其他藝術家都放棄的石頭雕刻出大衛像後,有慕名而來的後輩請教他訣竅:「大師,您到底是如何雕刻出如此完美的作品呢?」

他回答:「這沒有什麼困難的。大衛已經在這石塊裡,我只是把多餘的部分給鑿除而已。」

我們要先成為自己承諾的樣子,然後在之中不斷提醒自己看見那個樣貌,之後才可能擁有

自主選擇、終身學習與分享能幫助我們看見石塊中的大衛,長期維持心中熱情、面對挫折與挑戰。

下次許願時,也許可以考慮這些需求,並且利用晨間習慣與子彈筆記等技巧設計有效的系統、分享執行過程,來提高達成率,成為理想的樣子。

接下來要與你分享,瓦基如何面對挫折、從反省與回饋中成長、做出困難的決定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