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孤獨的冷漠》讀後心得—拒絕冷暴力、成為更溫暖的人

那些夜晚的爭吵中,另一半常常對我說,既然看了那麼多書、為何不要花一點時間研究如何與另一半相處、如何接住對方、給予對方支持呢?

現在我看完了這本書,全身起雞皮疙瘩,因為裡面舉的許多案例實在都跟我的狀況非常類似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?

《孤獨的冷漠》這本書的作者是岡田尊司,他是一位神經科醫師與作家,著有許多心理醫學的科普書籍。他的作品探討許多現代社會常見的心理煩惱,比如《依戀障礙》、《為工作者而寫的精神醫學》、和《母親這種病》等。

《孤獨的冷漠》在描述現代社會人們情感抽離、迴避親密關係與責任、無法與他人相互依存的現象。具有這種「逃避型依戀形式」的人在我們的社會當中越來越普遍,作者於是提出警示與應對方法。

這本書有濃厚的臨床推演氣息,從名詞解釋、底層原因、表現症狀、治療方式等逐步剖析。不過,前半部分解釋名詞與病因的篇幅稍顯艱澀、而且行文中透露出一些身為醫者的第三人稱「抽離感」。

這跟我最近讀的另一本著作《罹癌毛孩教我們的人生功課》不太一樣。

可能是因為芮妮獸醫師自己也罹患癌症,在她的文字之中有更多的共感共情、也有許多親身體驗。

這兩本書中情緒的真實流露跟深刻程度,後者顯然更加強烈。

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?

在與另一半爭吵的時候,我常常是想避戰逃走、或選擇沉默的的那一個,

這樣的行為反而會讓另一半更加傷心、焦慮,讓戰火節節高升。

我也常常訝異於自己竟然無話可說、因為我顯然不是沒有感受與想法的人。

對於最親密的伴侶,為什麼要如此惜字如金?

此外,我也察覺到自己出社會之後,與親戚、朋友、同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薄,

以「極簡」的原則去跟身旁的人建立關係,

把社群媒體都刪掉了,許久沒有聯繫的關係就任憑他淡去,

對於人多的場合、商業社交環境唯恐避之而不及,

有關成家立業、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,也被我消極應對、一拖再拖。

這樣的人生,好像被按下了時光暫停的按鈕,殊不知只對自己假裝起作用,

難怪另一半要買這本書給我看了。

接下來,我要跟你介紹我讀完這本書後三個最大的收穫。

這座城市孤獨的冷漠

一、了解什麼是「逃避型依戀形式」?

沒有一個人生來是孤獨的,我們都當過孩子、全然地信任與依附於他人

依戀形式始於幼年時期與母親之間的關係,在經年累月的各種人際互動中確立成型

「依戀」就如同其字面上的意思,有依靠、仰賴、愛慕的意義,是發自我們內心、尋求親密關係的渴望。

依戀形式最初是從我們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培養而出,有生物與遺傳學的因素參與其中。

在依戀形式之中又分為安全型非安全型,後者中又分出「焦慮型」「逃避型」。

前者極度渴求親密關係、無法獨立自主探索世界,而後者正好相反、抗拒一切親密關係,抽離於社群。

另外也有兩者的混合型、也就是恐懼.逃避型想要離群索居的同時又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,實在是非常辛苦。

經研究發現,之所以會有不安全的依戀形式產生,與養育者的照護方式有很大關係,社會後天的影響也參與其中。

比如作者就提到那個知名的的依戀實驗

  • 在一百個愛哭又難安撫的嬰兒之中,有一半從六月齡起連續三個月給予其積極回應,在兩年後大多成長為具有安全型依戀傾向的孩子。
    • 具有這樣安全型特徵的孩子,除了會正常回應養育者、與其親密相依,但也有足夠勇氣獨立探索環境,情緒較為穩定。
  • 另一半沒有採取特別行動的孩子,則顯現出相對逃避依戀的特徵。
    • 他們通常對於養育者的呼喚與互動反應較少、漠不關心,也比較傾向於獨自活動。

可見僅僅在嬰幼兒時期三個月的養育方式改變,就足以對一個人的依戀形式造成長遠影響。

形成逃避型的原因

逃避型跟養育過程的過度忽視或過度掌控有關,也跟追求效率化的現代生活型態有關。

就養育方式來說,過度忽視會造成孩子被迫獨立,因而形成不需仰賴他人的逃避型傾向,但被父母過度掌控、無法掌握人生自主權的孩子,也會成為唯唯諾諾、不知該如何對自己人生負責的人。

不管是管太多還是管太少,這兩種父母其實都不在乎孩子的想法、忽視了最重要的「同理回應」:也就是真正聽進孩子的話、耐心給與高度尊重與關懷的回應。

另外,資訊氾濫和講求效率化的現代生活,也正在剝奪我們的注意力,減少人與人之間親暱、信任、富有品質的交流。這都促使逃避型的人轉向利用數位媒體與網際網路去滿足情感需求,進而讓原本疏離的線下人際關係更顯嚴重。

逃避型的共通點

避免與他人建立親密的信賴關係,以及迴避伴隨而來的長久責任,這才是逃避型的共通點

逃避型的人不懂如何依賴別人,更不會尋求他人幫助。

他們不僅不了解他人的情緒需求,也不了解自己的,因此總是默默承受,直到身心與人生都憋出了問題。

逃避型的人也總是自我防衛,與人相處常感到尷尬與不自在。他們可以對身邊的事物大肆評論、頭頭是道,但若要他們講出心裡的真心話,卻一句都講不出來。

但作者也指出,在「依戀形式」這樣的大分類之下,每個人仍有其先天或後天受環境影響型塑的「人格類型」參與其中,因而有千百種不同表現。

有些人看起來交友廣泛、完美融入社會;有人最終仍能結婚生子、有普通家庭。但不變的是,在私底下他們沒有一個稱的上摯友的人、也經常對自己的家人無話可說。


二、如何面對恐懼、克服逃避行為?

作者指出逃避型的兩個面向:逃避型行為逃避型依戀形式

逃避行為是實際做出的舉動。這些行為無視現實與問題,是真正困擾著我們的表顯症狀,需要被克服。

逃避型依戀形式則是人的性格特徵,可能從很小的時候就具有。即使屬於逃避依戀形式,仍有機會適應良好,沒有產生逃避行為,就不需要全然推翻。

覺察自己的逃避傾向,開始正視問題

「逃避可恥但有用。」

如果不是因為曾經的傷害、讓人築起高牆不願意再去挑戰、冒險,誰又會願意把自己的心緊緊關閉起來呢?

光是想到要把自己的心與眾人敞開、去交際應酬,或承擔那些巨大的責任,就會誘發焦慮情緒,導致胃痛、呼吸困難,眉頭深鎖起來,幾乎什麼都做不了,只能躲在角落喘氣。

這些也是確實發生在我身上的狀況。

但是,如果任憑自己停在原地、讓生命空轉,那其他所有美好的可能也會被我親手葬送。

所以察覺自己在人際關係、愛情與工作生活中的逃避傾向,並且了解這些行為對自己的影響,甚至鼓起勇氣去描述那些受傷的經驗,是克服逃避的開始。

我知道自己逃避學習,所以開始架設網站;

我知道自己逃避我的職業,所以開始記錄工作的見聞;

我知道自己逃避親密關係,所以仔細閱讀《孤獨的冷漠》後寫下了這一篇文章;

我知道自己逃避人生的夢想與責任,所以下定決心要一點一滴、建立自己的生產力習慣。

每次的書寫都是痛苦的,因為我總是用真誠的心去談論困擾著我的問題,

神奇的是,每次產出文章之後我的心情都無比輕鬆。

設想最壞狀況、忽視表面症狀、不要去看心裡的洞

一開始我看到作者的這個建議時,心裡其實是很困惑的。

明明痛個半死、要如何「忽視」?

叫人不要去想「房間裡的粉紅大象」,不是讓人更無法忘懷嗎?

因為我知道人的意志力是很薄弱的,沒有人可以依靠意志力去達成長期的結果。

叫逃避了一輩子的人鼓起勇氣直面問題,有那麼容易嗎?

雖然抱著困惑,我仍嘗試理解作者的想法:

  • 鼓起勇氣面對最壞的狀況
    • 這跟前面一步「覺察問題」是類似的。
    • 如果面對問題只是不斷逃避、預設自己沒有能力應對處理,那這個信念只會越來越大。
    • 鼓起勇氣想像最壞的狀況,也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這麼可怕。
    • 這種心理操作稱作「暴露療法(exposure)」
  • 降低期望
    • 如果我們要等到準備萬全再去做一件事情,那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。
    • 所以,要拋棄完美主義,把目標放在實際的結果上。
  • 忽視表面症狀,專注在非做不可
    • 「森田療法」鼓勵我們不管有多恐懼、害怕,仍要忽略表面的症狀,讓情緒自然流過、「注視」眼前的問題。
    • 因為只有正視問題的自覺,才有機會打斷逃避的迴圈,做出不一樣的選擇。
    • 能夠幫助我們忽視痛苦、持續面對的方法,就是專注在那些非做不可的事情上。
    • 比如主動保持忙碌、解決工作上的一道難題、學會一項技能、或僅僅讓自己好好吃飯、睡覺。當我們專注於眼前,就無暇分心於面對問題時帶來的焦慮。
grayscale photo of persons hand

三、如何修復逃避依戀傾向,活出溫暖與信任?

逃避型依戀形式不是非要改變不可的「問題」,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

…不如坦然接受天生的性格特徵,朝發揮性格優勢的方向努力,才可能真正獲得更穩定的依戀形式。

找到安全堡壘、維持良好信任關係才是修復逃避性依戀最好的方式

影響治療效果的不是治療法…是治療者與患者之間的關係品質。

人與人的連結是人生的動力。

所有人際之間的問題都回歸到「關係」,所以唯有建立信任與連結,才有可能推動溝通進展。

如果要從這本書帶走一個最有價值的概念,那就是學習建立安全堡壘。

舉例來說,當我與另一半在溝通上觸礁,詢問我的想法的時候,其實不是要我「解決問題」。

當她問我為什麼不能多安排一些時間陪伴她、載她上班,我的反射動作可能是:

  1. 心底先有抗拒與逃避的想法:「又來了,我的私人時間又要減少了嗎?」
  2. 急著解釋找理由(但沒有考慮到對方的底層需求):「我最近真的很忙,除了正職還要兼職出診,部落格也都寫不完了,抱歉。」
  3. 設法找到解決方法(但只是因為發現對方開始生氣了):「不然這樣好了,我一三五早上排出時間載妳去上班,這樣可以了吧?」

然後就沒有然後了,因為準備開始吵架,而我卻連對方為什麼會生氣都不曉得。

但也許我可以更有創造力一點:

  1. 我可以牽著她的手,注視著她的眼睛,關心她的狀況:「怎麼了?妳最近還好嗎,工作上都還順利嗎?」也許我就可以發現她不是要剝奪我的時間,只是因為最近工作上遇到很消耗的人事物,想要跟我分享心事、與我建立連結。
  2. 給予同理、了解深層需求之後,選擇就很多了。可以立刻帶她去吃她最喜歡的宵夜,聽她說說心事,也可以每天上班前寫張便條紙鼓勵她,甚至要不要開車載她上班都成為了真正能被討論的選項。

沒有什麼「問題」好被解決,也沒有什麼聰明的辦法可以讓表淺的情緒突然消失。

事實上,那些從她口中拋出的問題只是反應她的難過與焦慮,背後真正的需要其實是我的安慰與連結。

要如何成為逃避型的「安全堡壘」?

成為安全堡壘沒有捷徑、需要一輩子的誠心學習與修練。

對於我這樣有逃避依戀傾向的人來說,這很困難。因為我首先考慮的常是自己,缺少同理他人需求、去接住對方情緒的經驗。

但我願意學、而這樣的學習保證會讓我與身邊的人更加幸福。

這本書中提到,對於成為逃避型安全堡壘有幫助的概念:

  • 同理,不要說教
    • 時時刻刻選擇同理對方的心情並給予回應,去「接住他」。
    • 先接住底層情緒,而不是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  • 不要回答也沒有關係
    • 逃避型的人在越痛苦的時候越不願意與人交流,因為他們無法坦然表達內心的痛苦、不懂得依賴他人,只會把心封閉起來。
    • 因此,給對方「不用回答也沒關係」的保障比讓對方說話更重要。
    • 逃避型的人真正感到安心的時候,什麼話都會願意傾訴。
  • 分享共同嗜好
    • 興趣與嗜好是逃避型對外的窗口,是與其建立連結的第一步。
    • 只要展現尊重的態度,傾聽對方分享興趣與嗜好,就能加深親密感。
  • 找回自主與方向,恢復責任感
    • 安全堡壘提供穩定感、安全感,不去做論斷、不傷及對方的領域,會讓逃避型漸漸產生溝通的意願。
    • 逃避型能在溝通之中慢慢找回主體性。他能感受到對方能尊重他的自主選擇,不會過度干涉或阻擾、給予肯定與支持。漸漸的也能活的坦然、恢復責任感。
  • 心理諮商與正念
    • 針對過往的「依戀傷痕」造成的深刻影響,可能會需要專業支持來跨過。
    • 正念治療法的目標是以「原原本本、全盤接納」取代「價值判斷」。
    • 不要試圖消除、控制症狀。以接納、不控制為目標,反而更有機會康復。
  • 讓逃避型的人學習給予愛
    • 學習照護他人、甚至飼養寵物都能刺激依戀系統。
    • 逃避型可以在支持、守護他人的過程中學習。
    • 但逃避型很不擅長支持他人,因此不能過度,要循序漸進。
man and woman hugging each other photography

後記

《孤獨的冷漠》這本書中有一道測驗,可以了解自己是哪一種依戀傾向。

我的依戀傾向是安全.逃避型,也就是大致穩定但偏向逃避。我有點訝異這樣的結果,還以為自己就是個冷漠無情的渾蛋。

這表示了對自我的認識還不夠,要學習體驗的還很多很多。

真的很謝謝另一半的支持與推薦,讓我認識這本書。沒有她、我的生命會褪色許多。

謝謝妳願意在我的身邊、成為我的安全堡壘。那些人生中關於情感關係的大哉問,我會繼續學習與實踐的。

  • 這本書對我會帶來什麼改變?
    • 我想要成為伴侶的安全壁壘
  • 我推薦這本書嗎?推薦給誰?
    • 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溝通、相處,是每個人都要學習面對的課題。
    • 我們不是孤島、我們相互依存著。
    • 推薦這本書給感到孤單的你,希望你也能從中找到溫暖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