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個人的獲利模式》讀後心得—忘了那些空泛的職涯建議吧,與你的人生(和錢)直球對決

為什麼我想讀《一個人的獲利模式》這本書?

你有過人生卡關的時候嗎?

我有,而且還蠻常有這樣的感覺的。

「我就只能當獸醫一輩子了嗎?」、

「我需要培養第二專長嗎?」、

「我要選擇轉行或自己開醫院嗎?」、

「為了賺錢就只能隱忍工作上的不愉快嗎?」

……

在迷惘抗拒的時候一直能夠明確的知道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,

卻又無法精準的描述目前的工作中欠缺哪些元素,

所以當我從瓦基的書中了解到,

這本書中的思維工具幫助他從無到有打造自媒體的商業模式,

開始了他的說書事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下一本讀什麼Podcast,就將這本書列入我的必讀清單當中。

我也想了解自己、釐清職涯道路,

並且不只是想想而已,還要帶來實際的改變。

接下來要跟你分享這本書對我最有幫助的三大重點。

desk, work, business

1. 沒有錢萬萬不能,如何用商業模式解析複雜人生?

殘酷的現實是無論是哪種組織,都須要獲得財務支持以持續運作

國家計畫需要國會通過預算來推動,家庭的經營也需要金錢才能流暢運作。

金錢是當代社會兌換「價值」的重要代幣,無論去到哪裡、要做什麼事情,足夠的金錢才能確保事情運作通暢。

就算是一些免費的服務,背後也總是有另一群人在提供財務贊助,才能保持服務的品質。

這就是現代社會的事實情況,我們利用金錢來衡量價值、促進流通兌換,並以信任與契約維持這樣的價值。

離開了錢,確實萬萬不能。

「商業模式」作為一套思維模型

大部分的上班族只會定義、紀錄組織的實務案例,很少人會正式地去定義或紀錄組織的商業模式。至於能將商業模式思維套用在個人生涯上的,那更是屈指可數了。

思維模型可以協助我們有一套思辨事物的架構,幫助我們快速了解複雜主題的相關元素。

「商業」正是如此的複雜主題,而「人生」也與工作息息相關,適合用商業模式的思考脈絡來解析。

使用商業模式的心態,就是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,並妥善運用自己和別人的資源。

瓦基《只工作,不上班的自主人生》

商業模式是將商業活動中的元素分析解構成九大要素,以此為基礎去思考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,而且如何有效率的統整與發揮手邊的資源。

而「商業模式圖」則是將這九大元素視覺化,利用一張圖幫助我們擁有大局觀,來進行商業或者人生上的重大決策。

這樣的思維模型(Mental modle)幫助我們在設定目標時揉合理想與現實、有效利用資源、長期存活下去,才不會被無情的現實打敗。

我的商業模式圖(點擊看大圖)

我能為這個世界提供什麼價值?

我們追求擁有「一技之長」來確保自己能夠持續提供無可取代的價值,

但是這本書的商業模式思維讓我們更加了解個人在「價值傳遞鍊」上的各種組成角色,

進而能看到更多可能性。

舉例來說,我一直把獸醫專業當作我所能提供的唯一價值,

認為只要好好學習、精進醫術、刻苦忍耐,就是盡好職責。

但其實「看病」只是獸醫師的關鍵活動,提高動物(與主人)的生活品質才是我們的價值主張。

關鍵活動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,這固然重要,但客戶(飼主)在乎的卻是價值主張,也就是他們的問題能否獲得解決?動物的病痛能否治癒或緩解?

就算醫術再強、把看病這件事情做的再好,為了表現醫術而做了沒有必要的醫療行為(比如單純維繫生命的過度醫療),這都會減損動物的生活品質、與行醫的本意相衝突。

另外,如果只把資源放在提高醫術,而不知道如何打造銷售通路、僅倚靠口碑行銷,也不知道維繫顧客關係、沒有做好醫病關係經營,會造成空有技術但主人卻不知道或容易誤解,也就無法幫助更多的動物,這也是許多醫師可惜的地方。

所以,在我依照練習填寫出自己的商業模式圖之後,不只對於我在工作中的角色更加清楚,也對於人生中想追求什麼價值第一次有了清晰、主動的抉擇,我想這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幫助之一。


2. 反思與了解自己,看見可能性

認識自己是一座燈塔

閱讀一個人的獲利模式時,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利用「商業模式」思維來認識自己、確認目標、並且不斷修正與疊代。

夢幻工作很少是透過傳統求職方式得來的,它們更多是「創造」出來、而不是「找」到的。要有這樣的創造,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

認識自己的最主要目標,就是讓我們的「人生目標」和「職涯抱負」更協調且一致,讓我們不僅僅將工作視為糊口的工具,更是實踐自我價值、成就美滿人生的志業與興趣。

為什麼就不能從興趣開始呢?

兒時清晰的自我認識逐漸淡化,你開始更加聽從周遭的世界,而不是傾聽自己。這個世界嘈雜又有說服力,所以你放棄了自我,服從於外部環境的要求。

《Go Put Your Strengths to Work》職涯大師馬可什•白金漢(Marcus Buckingham)

「興趣不能當飯吃」是一個觀察性描述,卻遠遠不是事實。

我們往往被這樣的信念限制著。

職業興趣是一種個性的展現。職業表達的是一種生活方式、一種環境感,而不單單是指一份工作職務或技能。

美國心理學家約翰.霍蘭德(John L.Holland)

書中提及了四種工作的意義:

  • 職業:工作是一種謀生方式
    • 工作只是為了薪水,不涉及個人投入與滿足感。
    • 可以從工作展現專長、獲得滿足感、並且賺取報酬讓我們得以尋求生命中其他的意義。
  • 事業:工作是一種生涯規劃
    • 工作是為了升遷、成功與地位所驅使。
    • 並非對工作本身擁有熱情,而是一種證明與榮耀自我的手段。也可以從追逐的過程中獲得生命意義。
  • 志業:工作是聽從呼召
    • 遵從宗教與社群的外在召喚,出自個人義務、責任,或甚至天命。
  • 志趣:工作是自我實現
    • 工作是由強烈的興趣動機所推動
    • 不需要高度使命感,而是重視個人興趣、高於報酬、地位或聲望。

一個人最有生產力的時候不是他費盡千辛萬苦、殫精竭慮想去盡責時,而是當他如同玩耍一般進入心流的時候。

這樣來看,把興趣當工作不是很有吸引力嗎?

生產力的秘密不是紀律,而是愉悅。

《高效原力》Ali Abdaal

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沒有關係

人們相信自己注定要遵循一條特定的、能夠發揮專長並感到滿足的生涯路徑,但往往無法找到…因為自己的愚昧或錯誤而錯過了人生真正的呼召,所以被殘留的意念煎熬著。

我們通常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,那是一種罕見又難得的心理成就

亞伯拉罕.馬斯洛

我們都有自己要走的路,而人生無法有預設好的方向,甚至連「擁有方向」都是一種罕見的體驗。

無論是外在環境變化或我們內心對自我的認識,都可能左右心之所向。

明白這原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,讓我感到釋然,

在無數個不知道該如何是好、焦慮的夜晚,

那樣的苦惱其實是如此的平凡。

而我選擇埋頭苦幹、似乎是在逃避問題、麻木不仁,

其實全心全力做好手頭上的工作,一樣可以讓我們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。

我需要做的是去保持平衡:在追求喜悅與熱情的目標時,仍然競競業業做好本職工作。

前者帶給我冒險脫離舒適圈後無價的滿足感,後者帶給我規律辛勞後的踏實。

而且,有關認識自己與目標陳述是一個需要不斷更新的過程,

終其一生都不會有停下來的一天,

因為身體雖然會老去,但見識跟智慧卻會不斷被累積與精煉,

所以遭遇失敗與迷惘也沒有關係,

慢慢來,比較快。

大部分人高估他們一年內能做的事,卻也低估了他們十年內能做的事。

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
black and white coffee cup on black table
從平凡中凸顯意義

3. 實用、易於遵循、還能重複使用的工具書

這本書之所以實用的原因在於「關卡設計」

開放式世界遊戲(Open World Game)是一種電子遊戲類型,玩家可以自由探索和互動一個廣大且非線性的遊戲世界,而不是被限制在特定的關卡或路線中。

這些遊戲通常提供大量的選擇和任務,允許玩家以自己的節奏進行遊戲,並決定如何進行故事情節和達成目標。

這麼自由應該很有趣吧?

其實很多開放世界遊戲空有海量元素卻無聊透頂,因為沒有引導、沒有提示,

或者所有元素都一次性地呈現出來(包括那些重複的部分),讓人選擇麻痺,覺得探索過程重複而公式化,缺少吸引力。因為什麼都告訴你也就什麼都沒提示。

成功開放式世界遊戲的關卡設計,取消地圖上密密麻麻的任務提示,而是給你一個明確的概略方向,但隱含著許多不同的可探索途徑,默默引導你,讓你以為自己是自主選擇這些冒險路徑、發現大秘寶。

比如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這款遊戲中,打從一開始玩家就能從遠方看到最終目標、也就是公主被囚禁、魔王所在的城堡,但通向城堡的路徑有千百種,玩家會被旅途中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小任務、洞窟、寶物所吸引,默默被引導向最終目標,所以每個人的冒險故事都不一樣。

如果你還不知道公主在哪裡,請先好好看看這個世界

這本書也一樣,精闢幹練,直指核心,你會不知不覺探索起「人生」這張巨大的開放式世界遊戲地圖,

不會像有些職涯探索書籍缺少實際案例跟回答問題的環節,讓你覺得過程過於「線性」,無法推演出自己的答案;

也不會像有些書本包山包海、什麼都談論到了,反而讓你選擇障礙,沒有實用的思維框架幫助你理清頭緒。

對自己問出好問題,你的答案自然會引導你;利用商業模式的思維模型,協助我們梳理決策流程。

圖像化降低了理解門檻

要理解組織的運作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。龐大的組織本身包含許多抽象元素,如果不具體描繪和視覺化,很難全面掌握。

商業模式圖通過視覺化的方式簡化了複雜的組織,幫助將隱晦的假設轉化為明確的信息,而這些明確的信息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思考和交流。

非常建議購買這本書的紙本版本,其中有豐富的插圖、精美的表格,適合你準備紙筆一同進入這趟冒險旅程。

或者你也可以和我一樣,利用數位軟體將眾多謄寫在紙上的練習,都轉錄成數位模式。這樣有幾個好處:

  1. 讓手殘黨保有精美、整齊可供閱讀的資料
  2. 易於保存、修改,創造模板以疊代
  3. 使用恰當的工具,可以複製紙本帶來的視覺化與自由彈性
  4. 利於搜尋,並與其他資訊進行連結

我是利用HEPTABASE這套軟體來達到以上目的,歡迎你來我整理好的白板參觀看看,裡面有我的實際練習呈現。

我的HEPTABASE白板筆記(點擊圖片看大圖)

眾多的實際案例

本書的內容,是由全球43國家、328位專家所共同編寫。每一位專家都從自己的角度提供案例及洞見、審閱初稿。

而本書的三位主要編寫人提姆.克拉克(Tim Clark)、亞歷山大.奧斯瓦爾德(Alexander Osterwalder)、伊夫.比紐赫(Yves Pingneur),皆是國際知名創業家、講師或學者。

他們之前一起共同撰寫的國際暢銷書《獲利世代》,內容就是關於如何利用商業模式圖去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。

所以這解釋了本書的案例特別精闢實用、應用層面廣泛。

藝術表演工作者江翊睿的故事為例,他從醫學院畢業之後沒有進入醫院工作,

反而投入藝術夢想之中,到紐約百老匯闖蕩,

並且在回國之後擔任音樂劇《四月望雨》主演。

由於他也是台灣人、而我也曾經面試過音樂劇的角色,

在藝術與獸醫學職涯道路的抉擇中掙扎過,

這樣的案例就特別吸引與鼓舞我。

建立模式(modeling)比做規劃(planning)還要重要

規劃是一時的,可能會因為結果不盡人意、被宣告失敗而放棄,

但建立模式則提供了檢視失敗、重新修正的機會,

讓失敗成為商業模式疊代的參考來源。

整體來說,本書提供的思考脈絡如下:

  1. 認識商業模式
  2. 試寫個人商業模式
  3. 認識自己
  4. 寫下個人目標
  5. 修改個人商業模式
  6. 行動、重複驗證與調整

我們可以循著相同的思維脈絡去解決不同的人生問題,

在每次職涯轉變、人生角色有所不同、或發想新的商業模式時,

都可以重複利用這本書上的練習。

我們需要以終為始找到引領自己生命的北極星,並且在路上主動發掘可能性、創造方法、立下階段性目標,讓峰迴路轉的人生有不同的詮釋、也讓幸運站在我們的這一邊。

black boulder surrounded by green grass
站在生命的曠野中尋索方向

結語:這本書對我會帶來什麼改變?

這本書讓我了解了:

雖然我才剛開始使用這本書建構我的商業模式雛形,

對於書中「修正」與「行動」的章節缺少實際體悟,

但我相信未來還有更多機會去落實與修正商業模式,

而不會再絕望的覺得自己只能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,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大的改變了。

我推薦這本書嗎?推薦給誰?

極為推薦這一本書。

如果有職涯相關需求,想要快速認識自己、決定方向,並且實際派上用場,這本書可以給你清晰有脈絡的指引。

  • 給有求職、轉職、進修、創業計畫的人
  • 給公司管理層或「一人公司」,協助思考公司走向
  • 給每一位對自己的職涯感到迷惘的人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